球王会语
●
文
球王会/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文本分析
文 | 王雯慧
· ·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曾获得过1960年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颁奖词将其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能够得到这样的赞誉,《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必然有它的非常之处。语文出版社将其编入2004版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教材中。
此篇新闻作品发表于1958年8月31日的《纽约时报》上,作者罗森塔尔是一名美国记者。作者罗森塔尔在写作这篇新闻时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束缚,在这篇报道中,作者在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并在遣词造句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本篇新闻并没有严格遵循传统新闻的写法,使得它呈现出类似于散文的现象,这也意味着我们能够从中挖掘出作者的情感,以及比传统新闻更深刻更丰富的意蕴。
本文将对《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进行文本分析。
1958年,纽伦堡大审判早已谢幕,而奥斯维辛的罪恶似乎也随着二战的结束消失殆尽。但我们需要注意:奥斯维辛事件也超越了历史事件的范畴,进入了哲学与思想的领域。1955年“奥斯维辛之后”这一命题的也正是人们对于奥斯维辛的一场追问——纽伦堡审判结束了,但世人对于奥斯维辛的审判真正结束了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一命题本就代表着人类的继续追问以及深思。正如苏宁峰在《语文学习》上所发表的《“奥斯维辛之后”无处祷告 —新解》中所说的:“对世界而言,这个命题的提出本身就是一个哲学意义上的宣判,它充满了怀疑、否定甚至绝望的意味,它是对诡论式的人性世界的一个真实的还原。它的提出,让奥斯维辛成为一场永不结束的末世审判,成为对全体人类智慧与灵魂的一个永恒而沉重的追杀式的追问。”
德国哲学家阿多诺曾说:“在奥斯威辛之后,写诗都是野蛮的。”在很多人看来,奥斯维辛变了,它与战前的奥斯维辛是不一样的。在战后,在奥斯威辛之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就连诗歌这样美好的事物,都成了野蛮的代名词,那么罗森塔尔所面对的奥斯维辛也不仅仅是毒气室、囚牢还有地下窒息室了。
所以,作者罗森塔尔在作品中所倾注的情感是复杂的。
作者罗森塔尔想在作品中表达的勿忘历史、勿忘人类苦难的主题是很容易剖析出来的,这是很容易从新闻中读到的,另外,在普利策奖颁奖词中也提到:“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
“在布热津卡,不知怎么,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在这里,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波兰的布热津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在地。知道了这样的事实,作者会认为这里阳光明媚和煦、白杨树长势喜人、儿童在嬉笑打闹是可怕的事情也就不难理解了。同时,它也是违反常理的,因为这些不该有的东西都存在于奥斯维辛,这是作者所用到的反语的修辞手法。“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所以布热津卡不能有这样温馨而欢乐的场景,“布热津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在第二段中作者更是直接明了地用“不该有”开头的排比句来继续阐述这一看法,“在布热津卡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读后感,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的嬉笑”,四个句子组成排比,这样的表述更加强调了作者的愤怒。从这些句子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于奥斯维辛的愤怒,因为在奥斯维辛曾经的罪恶,所以今天的奥斯维辛不该有今天这些美好的事物。在作者看来,奥斯维辛似乎不该有这样的美好,奥斯维辛就应当成为一个罪恶的地方,成为人们铭记那段黑暗历史的地点。只有来到这里,人们才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那些黑暗、罪恶以及苦难。
除了“勿忘历史、勿忘人类苦难”这样在新闻中可以轻易分析体会到的情感,还有作者潜藏在文字下的对世界的嘲讽及追问,还有对美好未来的坚定的期望。
“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津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很显然,毒气室以及焚尸炉和雏菊花,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一边是生命的终结和绝望,另一边则是新生和希望。这样的场景,以及这样的对比,成为一个令参观者终生难忘的事实。第十二段和第十三段所写到的集中营的照片墙,在表情呆滞的人们的照片中间有一张是引人注目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读后感,“一个年轻姑娘,大约只有22岁,丰满可爱,满头金发。她温柔地微笑着,好像想起了什么甜蜜美妙的事情。”这位美丽的微笑着的女孩在表情木然的众人中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这也是对比手法。她在想什么呢?今天的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那是一件纯真美好的事,能在充满绝望的奥斯维辛的环境下带给人无限希望。明明是美好的事物,却只能在苦难的历史中湮灭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读后感,这正体现了罗森塔尔对于奥斯维辛的无情嘲讽。
参观者们从毒气室、焚尸炉、死囚牢、女牢房、灰砖实验室、照片墙、执行绞刑的地下室一一走过,到他们终于走不下去的时候,“他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临近文章结尾,作者仅用一句“够了”就表达了丰富的感情:对法西斯残害无辜者的痛恨,对受难者的痛惜,对历史不再重演的期望,对世界和平的祝愿。尽管作者用词简单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读后感,但丰富的感情蕴含其中,可以看出作者用词简练准确,余味悠长。
“罗森塔尔就是要让黑暗、死亡、阴冷永远矗立在那里,就像圆明园永远残缺在那里,荒芜在那里,痛苦在那里,让整个人类时时受到良心的拷问,让所有的人浑身发抖,灾难才不会重演 。”正如赖瑞云所讲的,罗森塔尔是希望奥斯维辛永远停留在在那个地方的,因为只有奥斯维辛的存在,才会提醒我们不忘历史和人类灾难。但同时,他又是对美好未来充满着坚定的希望的。在文中,他反复提到奥斯维辛天气晴朗、草木青青、儿童嬉笑打闹,这正是作者罗森塔尔的乐观、坚定还有期望。
另外,我们要注意:《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情感密码,全部潜藏在其否定判断句中。从文章的标题,到文中的一系列否定表述,否定判断句出现多次,这并不是一种偶然,而是作者别具匠心的安排。在一声声的“没有”“不该”“无须”等否定的背后,有很多的情感信息。所以,要体会作者情感,挖掘文章更多的意蕴,我们就必须认真研究这些否定判断句。吴长青也提到,“对于曾经发生的罪恶,应该进行永远的否定。在否定姿态的背后,作者否定了暴行,否定了罪恶,肯定了人性的真,肯定了人性的善。”
可以说罗森塔尔的这篇新闻是有着显著特点的,除了对客观事实的叙述,还倾注了自己的情感,意蕴丰富。对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分析和探索应当是永无止境的,它是新闻作品中的一篇经典之作,我们应当回顾经典,品味真情。
最后我们应该谨记:牢记历史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读后感,勿忘人类苦难,同时也要对未来抱有坚定的美好期望。
-END-
编辑 |李章鑫 马 瑞
审核 | 张明月 刘海宁
球王会感谢您的关注